正在上映的《玛丽和麦克斯》是一部澳大利亚动画电影,拙稚的画风下隐藏着一个深刻而感人的故事。电影的主角玛丽和麦克斯是两个被世界边缘化的人,通过跨越两大洲、持续近二十年的书信往来,他们在彼此的不完美、脆弱和挣扎中,寻找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救赎。
电影深刻地描绘了孤独的两种不同形式。对于玛丽而言,她的孤独来源于亲情的缺失以及友情的淡薄,而经历丰富、乐于分享的麦克斯就是玛丽童年里的微光。
麦克斯的孤独更为彻底。由于童年、青少年和壮年期间遭受的种种不如意,麦克斯罹患了一种孤独症,这像一座大山横亘在他和外部世界之间,让他陷入了无解的孤独。纽约喧嚣的街道,难以揣测的人际规则,甚至表情、气味等感官性的刺激,一切对麦克斯而言都是难以解读、无法承受的洪水猛兽。因此,即便他渴望连结和“交一个真正的朋友”,也难以逃离这种内在的困境。
展开剩余67%直到有一天,麦克斯的信箱里出现了一封来自澳大利亚的信。天真的玛丽对麦克斯而言是一个未经社交规则驯化过的朋友,她对于世界的好奇、对于麦克斯帮她解决具体问题的需要,以及之后的正反馈,都带给了麦克斯非常重要的情绪出口,他体内空虚的情感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依傍的对象,难熬的时光也慢慢变得轻松了很多。
凭借自身的聪慧和毅力,在友谊的滋养下,玛丽成功考上大学,研究起了孤独症,甚至采用麦克斯的情况作为案例,写了一本书,在她满心欢喜地把著作寄给麦克斯后,麦克斯却大发雷霆。在玛丽看来,她对朋友的关心完全出于好意,但在麦克斯的理解里,他唯一的朋友未经允许就将他的创伤、隐私和弱点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了别人,他感受到一种利用和背叛,他内心的安全防线被彻底击垮。在极度的痛苦中,麦克斯撬下打字机上代表“宽恕”的字母键,并把它寄给了玛丽,这种沉默的控诉,宣告了友谊的终结。而玛丽收到这枚按键之后,瞬间明白了自己的“善意”造成的巨大伤害,巨大的悔恨与失落几乎将她摧毁,她陷入了深度的抑郁,甚至一度放弃自己的生活。
在这件事情中,两人的反应都是对方所没有想到的,麦克斯极度愤怒,玛丽郁郁寡欢,原因就在于两人都把对方视为自己唯一的朋友。对于现实世界中的普通人而言,成长路上或多或少都会结交到真心的朋友,而玛丽成年之后,仍然困囿于和麦克斯细若游丝的友情之中。
后来,陷入病痛折磨的麦克斯,看到打字机上的字母“M”,忽然想起了玛丽,他并没有认可玛丽,却依然选择了原谅,他仍然怀念曾经真挚的连结带来的陪伴与治愈,在生命的垂暮中宽恕了唯一的朋友,他把心爱的玩偶都寄给了玛丽,并写了一封长长的自白,这份礼物的到来,拯救了玛丽的生命。这也是影片在悲剧之中点亮的一束微光,它承认了伤害的深刻,却又强调了真正的友谊与爱,能够穿透误解与伤害的迷雾,实现最终的和解。
回顾整部电影,如果用“MBTI十六人格测试”来测试人物性格,玛丽和麦克斯一定是典型的“I人”,对于他们而言,独处是一个充电的过程。但独自生活久了,体内的“电量”就会变得过饱和,在完全静谧、毫无回声的状态下,人的大脑是承受不了的,所以,“抛下书本上街去”以及和朋友相处的过程,就是释放电量的过程。麦克斯在最后给玛丽的信中写道:“上帝赐予我们家人,感谢上帝,我们可以选择朋友。”朋友是自己挑选的亲人,“友谊”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命题,后来玛丽终于来到了麦克斯家里,却看到他坐在椅子上安详离世,在满是遗憾的错过中,在麦克斯家里贴满整面墙的信纸中,人们看到了友谊的另一种形式。
(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研究生)上海股票配资招商
发布于:山东省凯丰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